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保健 > 心理健康 > 正文

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8-02-19 14:05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摘 要 个性化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良好的个素质,即: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一个人只有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了解那些使自己独一无二
摘 要 个性化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良好的个素质,即: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一个人只有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了解那些使自己独一无二的品质,才会变得更有力。同时,它也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发挥其自身潜在的作用。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健康;个素质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还是当代社会对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善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人们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徇和评价学生学生甚至是徇与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尺。在我们的理解中,个性化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维护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个素质。 一、加强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人与人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在体质、气质、性格和个人爱好等方面会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人们的不同个性,也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个人的独创性正是在这种各自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差异性与多样性乃是创造思维生成、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土壤。没有不同观念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发展也就将趋于停滞。正如同一种元素不能合成新的化合物一样,同一种思想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个充满差异的多样化社会才更加具有活力。今天,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造性,需要有新的方法,新的发明和新的思想观念。然而,环顾四周,我们不难看到,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太多,富有个性特点和奇思妙想的东西太少了。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和落后的文化意识阻碍着人的个性解放,从而也压抑和束缚着人的独创精神和能动性的发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与作用。我们固然需要统一意志和良好的秩序,但我们也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集体创造力始终是个体创造力的有机组合,是个人能动性的综合反映。长期整齐划一的同化性训练,会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个人独创性,其结果也会削弱了集体的生机与省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两个并行不悖的取向,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能相互取代。然而,我们的教育者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 无论是在天真烂漫的儿单还是在高校的大学生中,因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思维方式趋同,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随处可见。在一所小学里,当老师同“雪化了会变成什么”时,大多数学生回答变成水,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应该给这位学生打两个钩才对。对新奇思维不及时加以鼓励,无异于扼杀孩子们正在萌发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地方。但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意识到了这种同化训练的危害性。 虽然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变化依然十分缓慢。同化在很多中小学直至高等院校依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同化教育是一种不尊重个体差异并束缚求异思维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说从“排排座,分果实,你一个、我一个”的训练中就开始了。结果是,三个苹果三个人分,孩子们知道每人得一个,三个苹果两个人分,他们就不知道每人该得几个了(平均意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方法不当,教育者的勤劳辛苦并不一定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反,国内外一些“不教之教”式的做法倒很值得我们借鉴。据说美国幼儿园的老师基本不教孩子任何东西,只是提供条件让他们尽情地玩耍,而正是这种“不教之教”为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美国许多高等学府。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提问被认为是徇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指标,而且回答也并不过分看重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但很看重见解的独创性和资料的丰富性。 反观我们的教育,多年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应试教育观仍然是维持中国教育秩序正常运转的主要内驱力。台湾作家罗兰女士曾对此提出过深刻批评,她认为“学生们答考卷,要求整齐划一,老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课本怎样写,学生怎样背。观念与想法,被限制为固定的形式。只为阅卷省事,却造成学生不敢独立主张,只知盲目跟众的习性,走入社会之后,也难免还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事情。”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的考试制度已成为最完善的求同训练,它促使人们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努力。在某大学,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在下午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哪一刻交汇?在场的中国学生几乎同时迅速地拿起笔来列式计算,而同班的美国留学生却轻松地拨动自己的手表并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不能说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聪明,因为在诸如基本知识的掌握、计算和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美国学生明显不如我们,但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确实比我们强,其中,重视实践性和个性化的训练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即一个学生在求学于老师并追随于老师数载之后,会因发现老师理论之不足而另立门户,另树理论流派,同老师对着干。但是在中国,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的学生总是难于超越老师。事实上学生能力的缺陷反映的是教育体制的缺陷,例如,目前实行导师制的研究生考试,驱使学生致力于摸清导师的观点、思想,尽力迎合导师,而不是独立思考。因此,中国的大学在学术发明上总是“近亲毓”的最佳场所,不同观点争鸣与碰撞的机会很少,年轻一代更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力量。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主,中国的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普遍欠缺,这是个性化难以生成的主要原因。大人包办了子女该做的事情,老师包办了学生该做的事情,集体包办了个人该做的事情,于是,依赖思想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敏锐的人会发现,一些孩子实际上成了父母、教师、模范人物以及其他什么人的翻版,而独独没有他们自己的个性。一位美国教师发现,中国的学生总是严格按照指定的课程上课,而美国学生则有机会选择很多课,不论是否是本专业的。我们的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限制非常大,这种教育的不良后果在其参加工作后才逐渐显露出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对比了中美两国高教特点后指出,美国大学生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和较充足自由的活动时间,有利于个性的形成与想象力的加强。这是一种鼓励尖子出成就的教育体制。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基础和循序渐进,鼓励“业精于勤”,但缺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有我国的教育观念中,似乎总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即强调个性会破坏那些使我们保持协调一致和共同性的东西,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并非势不两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既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共同性的个性特征,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会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鼓励。相反,庸俗与盲从才是更可怕的现象。 学家指出,良好的个素质是人才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只有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已,尤其了解那些使自己独一无二的品质,才会变得更有力。假如不了解自己的个性,那就只能是顺从他人的要求,而这些人更多地只是表达他们自己的需要。爱因斯坦、达尔文、海涅、拜伦、爱迪生占小学时表现出的智力并不超九,学习成绩也不都很好。但是,由于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个素质,他们的智力都得到了超常发展,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才。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不仅教师,连家长也都认为我是平庸无奇的,智力也比一般人低。”可见,智力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必然条件,相反,那些常常被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却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就潜能发展的观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生理和未致成熟。但是,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的发展,不仅有赖于适当的社会环境条件,而且需要个人良好的个品质。国内外关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表明,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特征对于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个性化教育的重点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但是,它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个性特征,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潜力的发挥。 就个人成就,人生发展的观点,个性化教育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做什么工作、取得多大的成就,不仅与他的和知识和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他的个性特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传统教育有可能培养出高知识、高智能的人才,但高知识、高智能未必是高创造性和高成就的。有研究表明传统智商测验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但不能有效地预测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工作成就,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更需要良好的个品质(如敢于竞争、敢于挑战、善于选择机会和把握机会等等),而传统智力测验不能评定这样的个品质。有的人虽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在事业上却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优良的个品质。优良的品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们知识的不足(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学习和实践探索),而且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不怕失败,把握住每一个机会,不屈不挠地走向成功。个性化教育以社会上事业有成人士的优良个品质作为主要目标,有意识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更多更好的个性特征。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这样就抹杀了学生之间原本很大的个性差异,而正是每个人的特殊性才能成为他日后生存与发展的优势资源。 重视个性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力,这在信息时代到来的时候已越来越显其重要。教育学家和学家都指出,创新能力是可以学习、挖掘和培养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当然,个性也有良一不良之分,对不良个性要及时纠正,不要使其危害集体和自身的健康成长。个性化也不能被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将如同集体性与共性被过分强调一样有害。 二、个性化教育与健康 在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中,包含了涉及我们每个人具体生活的内容,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健康:包含了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的认同,它可以在符合“教育”之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在现代的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个性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和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在个性化教育之中,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一种超越了学校的教育,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 “健康”已经被接受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中,以及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都已经渗透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因此,在我们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我个人的理解中,个人的幸福和健康主要取决于个性的平衡和健全的发展。一个人的知识和智力处于中等水平,并不妨碍他获得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只要他个性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平衡,有健全的自我、乐观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就可能比许多高智力、高知识的人更幸福。知识和智力与健康和幸福并不是成正比的,有的人知识智力水平很高,但个发展不健全,因而痛苦终生,甚至身亡。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因而使不少学生个性不平衡,出现许多健康问题,如自卑、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障碍等等。 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健康”的标准,大致包含以下具体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3)基本的个性协调能力;(4)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6)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7)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智力的培养,提高和训练,除了基因或遗传方面的原因之外,都可能通过适当的智力训练和辅导,来达到提高和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它是一个人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许多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缺陷和障碍,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将影响着一个人整体能力的表现与发挥。在传统教育中,许多学生学业增长了,但个性发展没有跟上,缺乏良好的个素质和随力,对于学校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适应,因而陷入了各种健康问题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辅导和个,他们的问题有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决。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采取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正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和措施,不仅可以矫正和预防学生的健康问题,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个品质,使他们有效地应付学校乃至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保持健康的和获得人生幸福。“基本的个性认识能力”,所突出的是健全的个性对于健康的意义和作用。个性障碍是觉的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变态表现。患有个性障碍或个性发展不健全的人,大都会表现出社会功能的失调,偏执怀疑,很难与人相处;盲目自恋,无视他人的存在;行为怪僻,背离社会常规和规范。在传统的咨询和治疗中,已经把个性障碍列为主要的工作对象。通过学家的帮助,有希望使患有个性障碍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个性化教育的意义上,所强调与突出的是“教育”,我们可以称其为“个性化教育”。目前,人们一般把个性障碍的根源,追溯到一个人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畸变或不成熟;那么从儿单起,就可以运用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学的观念和思想,对他们作一种个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作一种个性发展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也就会起到维护健康的作用,保证人们个性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意义上,健康的其它一些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维护健康的作用,也都具有类似的运用与实施个性化教育效果。同样,通过个性化教育,也就可促进我们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我们个品质的完善与充实。三、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国内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已涉及到如何才能对学生做一种深层的品质培养,实际上,也是在要求一种裨性的个性化教育的介入。就“教育”本身包含的意义及其目的而言,人的发展,其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完善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有其核心的集团。而在这里所涉及到的,都还不只是知识传授的问题,而是个性化教育,是个性化素质和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不管是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还是在大的社会教育的范畴中,素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关键与核心问题,而对于素质的培养,则是个性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一般的理解中,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虽然个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概念,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工作,但是,对于“素质”的理解宣传,对它的培养与提高,更为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学家的工作:而在这种对于素质的培养中,也正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之所在。因为学家认为,个体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个性化教育对素质培养的作用,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际的需要。比如,在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中,尽管“身心健康、个性培养”早已被提了出来,但是远远未能落实,远远未能得到实际的体现。即使是在幼儿园,教育者最为关心的仍然是“知识的传授”,往往给人一种“缩小”了的书本教育的感觉,幼儿的素质培养多少是被忽视的。几乎尚未有任何课程,是针对培养儿单的素质来设计的。但是,在个教育的考虑之中,确实可以把基本的素质的培养,纳入实际(直接或间接)的教学课程。就拿关于自信心的培养来说,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儿单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与成功,也感受和体验失败与挫折,借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信心。这样,在具体的实践中,个性化教育就能够为素质的培养,提供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育课程,也能够起到实际的培养素质的效果和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所取代。传统教育要求人循规蹈矩,听从长者,服从集体,这种教育削弱了学生自我的发展,限制了他们自主性和选择能力的发展,缺乏自我独立性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发展中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和善于选择的个特征。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个为目标的教育。在我们的理解中,当代的学校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个性化教育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个性化教育之中,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一种超越了学校教育,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我们希望个性化教育也能够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基本的素质教育一样,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必须改变,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文萃》2002
相关专题: 青春期心理

相关资讯

心理学:你会躺在哪片草地上?测你的后半生是幸福还是痛苦?
心理学:你会躺在哪片草地上?测你的后半生是幸福还是痛苦? 1. 1.你内心一直很自卑,并不会放开自己,你不信任自己,所以,你的幸福指数不是特别高,在年轻的时候,你一直在付出,牺牲了不少,经历了很多困难,所以…
女人爱撒娇的三个心理
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喜欢撒娇,有人觉得撒娇很可爱,但也有人觉得撒娇很肉麻,一看就起鸡皮疙瘩。注意了,女人撒娇的含义可多了,懂得了这些拿下她们可是很容易的。想要了解女人心理的话,建议来看看。 女人撒娇的含义 …
心理压力大怎么缓解,四招缓解心理紧张
你的压力爆了吗?其实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了,比如说家庭还有工作,孩子的教育等等,如果说心理压力过大没有及时的缓解,就可能造成过于压抑,感觉生活没有乐趣甚至还会爆发不少的…
年纪大了要警惕六大黄昏心理
年纪大了要警惕六大黄昏心理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 老年人的“黄昏”心理 累赘包袱…
心理IN词:午饭恐惧症 是什么意思
■ 午饭恐惧症名词解释 午饭恐惧症(lunch phobia),顾名思义,就是对午饭怀有一种恐惧感。它是新近两年盛行的流行词汇。不少白领到了午饭时间就纠结跟谁一起吃、一起吃什么等问题。因为小小一顿午餐,吃得不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