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知识百科 > 成语故事 > 正文

博而不精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发布时间:2019-02-01 18:55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东汉着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着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以至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

东汉着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着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以至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当时,最着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着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意思是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后来,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后汉书.马融传》

【求解驿站】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活学活用】~者貌似一身的好本领,其实只会摆摆架子,唬一唬他人罢了。

【妙语点拨】一个人多学些知识不见得是错事,问题是,假设多学知识的代价是博而不精,那么,我们就应该斟酌损益,有所取舍。世界并非博而不精者的舞台,只有无知者才会拥戴这样的“博”者。博而不精者遇到真正的较量时,哪一项都会一败涂地。人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处安稳的立足之地,必须在所有的技能中,有一两项得心应手的本领。那些所谓的什么都知道一二,却不过只学到一些皮毛的肤浅之人,必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相关专题: 成语故事

相关资讯

暗箭伤人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春秋 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手下有两位宠臣,一个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yǐng)考叔,另一个是英俊倜傥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孟子曾赞扬这位青年美男子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
歧路亡羊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杨朱是战国 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
不念旧恶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父亲死后,两个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继承国君之位,为了推让君位,两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
出言不逊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东汉末年,袁绍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名叫张合。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各自率领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袁绍害怕自己粮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琼专门负责督运粮草,屯粮于乌巢。此时曹操的粮食
鞠躬尽瘁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三国 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