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主张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是食宜清淡,对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复,饮食清淡尤为重要。唐代大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故要“每学淡食”。 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也主张少食肉,多食天赋之味和自然之物,认为“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滋养)人补阴之功”。明代养生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显然,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厚味甘肥则易于伤及脏腑。饮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 粥,俗称稀饭。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饮食方法。用适当的中药、食物和适量的大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而用于补益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药粥叫滋补药粥。药粥进补疗疾的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汉代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很多米药同用或病后食粥的经验,实为使用药粥的先驱。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逐渐广泛,对药粥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到了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着《本草纲目》中又收载药粥方62首,其中包括许多滋补药粥。在清代,研究药粥的医家和养生家就更多了,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黄云鹤的《粥谱》等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滋补药粥。 食粥可以长寿,可以防病。养生名着《老老恒言》中说:“每日空腹 ,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其老人养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碗。宋代大诗人陆游专作《食粥》,其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寿逾八秩,可见其食粥的补养之效。 老人保健 补粥调理 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在我国民间,人们也有食药粥以补养身体的习惯,还有专门开粥店的。对于老年人养生保健来说,吃些补粥较为适合。补粥即滋补药粥,补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且季节不同,品种有别,功用各异,如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现在的夏天则吃绿豆粥。 现代名医沈仲圭先生,早年在上海,见民间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体会地称赞说:“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之人日进一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非浅。”在我国南方的广州,补粥风味独特,名目繁多,有猪骨粥、八宝粥、糯米麦粥等。 地处江南的杭州,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习惯,而现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不少专门的补粥店了。我国历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补粥以养生益寿,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能,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着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时体弱多病,到了中年身体才逐渐好起来。他年过七旬时,每日还能写作和读书在十个小时以上,血压不高,心脏无毛病,从不失眠,虽然记忆力不如以前,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衰。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其中的一条是生活有规律,不吃过量之食,喜欢食粥。他说:“晚饭我吃得较少,而且喜欢喝点稀饭,不管大米、小米稀饭或玉米糁稀饭都喜欢。” |
上一篇:老人饮食避开误区 长期吃粥不好
下一篇:怎样预防老年人胃出血
相关专题:
老人健康
相关资讯
- 老人饮食避开误区 长期吃粥不好
- 老年人因为肠胃消化不好,或者是牙齿咀嚼存在问题,饮食通常选喜欢择一些粥类,或煮得比较烂的菜等,这些食物是可以适当的吃一下,但是长期食用对老人的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建议,老年人不要陷入饮食误区。 老年人饮…
- 老年人饭后可以马上起身吗
-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老年人发生严重意外的重要原因。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 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血管调节功能变差,一旦…
- 老年人多做运动防止长老年斑
- 1、起始姿势同上。两臂侧平举,上体抬起,屈左脚,右手抱膝,维持一会儿,之后身体还原放松。反复做2~3次后,左右交换,以同样的方式再进行2~3次。 2、仰卧。两脚分开,分开的幅度与腰宽相等。左膝轻轻屈曲,尽量向…
- 老人多吃鱼可缓解记忆力衰退
- 据英国媒体11月22日报道,根据挪威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年长者多吃鱼可以减缓记忆力衰退的迹象,而且吃越多效果就越好。这份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营养学会》期刊上。 研究人员发现,多吃鱼的年长者在参加记性、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