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情商靠“慢养”不宜“快教”

发布时间:2020-10-11 19:04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一位网友问我,美国是否有专门锻炼“EQ”的机构。我的回答是:“有

一位网友问我,美国是否有专门锻炼“EQ”的机构。我的回答是:“有!”但那不是一个专门强化EQ的学校,而是几乎美国的学校都把情商教育融入每天的教学和校园生活中去了。

情商靠“慢养”不宜“快教”

而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比学校更大的“情商教育”基地——“家庭”。美国心理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所著的《EQ》一书中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养EQ的第一所学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

父母是孩子“EQ”基因的慢养者

EQ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quotient/intelligence)。简单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它不同于IQ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EQ的高低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丹尼尔?戈尔曼发觉每个人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感的能力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妈妈生气时会乱摔东西,那宝宝看样学样,也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不满;如果妈妈独立孤僻,不愿与人合作,那宝宝将来很有可能也会“与世隔绝”。

虽然EQ不受父母DNA影响,但父母自身的情绪控制是宝宝EQ雏形最直接的导火索。而朝夕相处的行为引导,又是孩子奠定自身EQ最主要的指征。

四步慢养法植入宝宝EQ的“种子”

研究指出,EQ最早在0岁时就开始出现,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然后建立起我们已有的情商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1.建立安全信任感

0-1岁,此阶段父母应经常与宝宝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探索世界的要求。此时,父母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宝宝之外,更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安抚和关爱宝宝,让他在懵懂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树平衡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并固定好情绪

2岁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容易兴奋,易怒。他开始会细分情绪,如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在此阶段里,父母应帮助宝宝强化和固定好情绪,疏导不良情绪。

3.提供感受丰富情感的机会

3岁已经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要求,他会采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宝宝尖声大叫,说明他很不高兴;而有打人举动,则是心情已经很恶劣了。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见母亲情绪不好,也会安慰妈妈说“妈妈,笑笑”。此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感受各种情感的机会,还要善于把孩子丰富且敏锐的情感引向好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健康发展。

4.建立快乐的人际互动

4-5岁的宝宝有了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如果孩子害怕老师,可能会对以后的上学产生情绪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

小孟总结: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情商靠“慢养”不宜“快教”,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信任感,强化并固定好孩子的情绪,为孩子提供感受丰富情感的机会,并且帮助孩子建立快乐的人际互动。

相关专题: 情商教育兴趣

相关资讯

必看:三个后天因素助宝宝长高
首先是营养 营养与身高有密切的关系,除了鱼、肉、蛋、蔬菜、水果外,专家提醒妈妈们:牛奶是特别好的“增高剂”。牛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健康食品,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而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以前日本人个子
宁做懒妈妈不做勤妈妈,孩子这样更独立
世上没有样样都好完美的妈妈。妈妈们有时候就应该小小的“懒”一下让宝宝自己生活却不是坏事情。 做家长其实有三种境界,第一层就是忙于育儿,第二层是长于育儿,第三层是精于育儿。随着爸妈们的境界不断提高,爸妈
晒孩子,你考虑孩子的感受了么?
被喜欢炫耀孩子的爸妈包围了,怎么办? 你和朋友聚会,大家都是做了父母的,没聊几句,话题自然转到孩子身上。 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三个月就会爬了;另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两岁就会背唐诗了... 这个时候你觉得很难
在与孩子沟通前,先学会尊重
有位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却十分喜欢动漫。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妈妈讲了自己将来准备学漫画,成为一个动漫画家的愿望,结果妈妈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哼,你还能学会画画?先把你的学习成绩搞好吧!”这简直如一
孩子学习马虎,不是不认真是他动手能力太差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 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