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6-12岁孩子的3个教养原则,家有小学生的爸妈必读

发布时间:2020-10-12 05:55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从6、7岁,到12、13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黄金6年。可以说,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均匀、平稳的,较少经历成长过程的“痛点”。 他们对人对事,大都呈开放状态,比较纯真、直率,较少情绪动荡,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都会比较融洽……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比较

从6、7岁,到12、13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黄金6年。可以说,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均匀、平稳的,较少经历成长过程的“痛点”。

他们对人对事,大都呈开放状态,比较纯真、直率,较少情绪动荡,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都会比较融洽……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比较安稳的时期,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和过渡期——在小学低年级时,孩子身上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到高年级时期,一些孩子已逐步进入青春期,因此,有人称这个阶段为童年中期,甚至是前青春发育期。

6-12岁孩子的3个教养原则,家有小学生的爸妈必读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变化:

1、孩子会经历以学习逐步取代游戏成为主导活动转变的过程。

并不是说上小学之后的孩子不再做游戏了,而是说他们会开始一些复杂的活动,且这些活动是与技能学习、自我评价、智力活动等联系起来的,更具目的性,对个体的智力、意志力、个性发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这些心理能力的发展。

对此,很多父母因为认识上的偏差,结果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2、同伴关系在孩子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孩子对老师、父母的态度也会由一开始的权威服从到批判式的怀疑或思考。

3、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

下面,我们具体聊一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而父母又如何应对。

年级越低,孩子的学业受外界因素影响越大,父母需引导孩子建立好与“学习”的关系

升入小学后,孩子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学习问题。

一方面,当下我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众普遍重视学习成绩,常以成绩好坏作为一个人优劣,导致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升入小学之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孩子主要的活动形式,孩子不仅习得了更多知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和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升了智能、锻炼了个人意志……

总之,孩子的各项心理能力通过学习活动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取代的,这也正是学习带来的益处。可是随着孩子上学、父母上班,父母和孩子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有限,父母不自觉地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学习上,这也成为亲子间的主要矛盾点。

如,一位家长发来消息说:

“家有顽女7岁半,现读小学一年级,着实对学习不感兴趣,一提学习、作业就头疼,软硬兼施皆无效,求赐教。”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对孩子来说限制太多乐趣很少——每天大部分时间要做的就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剩下的时间还得奋战于作业中,对此,很多孩子是不适应的。

相比于游戏活动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若是学习活动再不具吸引力,可想而知,孩子怎么对学习感兴趣呢?

可见,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孩子的成绩,而应放在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意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等方面,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孩子的学业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与“学习”这东西更和谐、更快乐地相处。

再如,一位妈妈求助孩子不爱上学的问题: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有次送他到校门口,他说又要进那扇痛苦之门了。我问他上学哪里痛苦了,他说上课无聊,午饭难吃,放学回家还要写作业,等我下班回家还要盯着他做作业,每天都这样,生活一点乐趣都没有。

我听了很难受,他的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在中等,语文差点,经常考个合格。平时周末我们一直带他出去玩,想调节一下他学习的苦闷。

可孩子往往每到周日晚上想到周一要上学就是一副无精打采的神情,搞得我也很郁闷。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吗?”

研究表明,孩子越小,外部因素对孩子学业的影响越大。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才会慢慢从内寻找动因和推力。

如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父母的及时反馈、合理的奖赏、老师的夸奖、同伴之间适当的竞争等都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只有到中高年级,孩子才可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直至五六年级,孩子才可能形成长远的寻求自我发展的内部动机、能自动自发地学习。

可见,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孩子(这时的孩子还处于他律阶段)来说,需要父母多一些积极引导和督促,如:

1、通过父母的陪伴向孩子传递父母积极关注的态度。

有的家长美其名曰盯着孩子做作业,闷着头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字迹工整、态度端正,相信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父母手中手机的兴趣会比对课本、学习的兴趣大得多。

2、鼓励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如按时、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个目的,有助于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意志,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孩子寻找方式解决,激发孩子挑战勇于困难、不惧难题。

一位家长抱怨说,小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孩子一二年级的东西自己还能给他辅导辅导,三四年级就已经看不懂了。孩子有问题,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帮他。其实父母的作用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如,孩子遇到难题了,父母不妨让孩子讲一下自己的思路,并翻阅一下课本,回想一下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可能在阐述自己思路的过程中,孩子就突然茅塞顿开了。

4、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获得成就感。

很多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大都是觉得所学东西没有多大用处,或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父母不妨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点,如一开始学拼音,孩子觉得没有意思,父母不妨给孩子买一些简单的注音故事,让孩子通过拼读拼音自己完成读故事的过程,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

5、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助于有效解决孩子问题。

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加尊重和依恋,也更愿意遵从老师的引导,好好学习。老师对孩子好坏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同伴对孩子的影响日益增强,父母需多关注孩子的社交生活

随着孩子入学,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增多,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它们也逐渐成为孩子寻求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也是父母判断孩子是否适应校园生活的重要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自身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也会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对此,父母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孩子的同伴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发展的。

父母要做的是,在遵从孩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给予科学引导。

如,一位妈妈这样说:

“我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从小体弱多病,是个文弱小书生。他在学习上我一点都不操心,比较担心他的人际关系。

之前,他的同桌是个文静的小女生,两人在一起玩,小女生总是听他的,两人相处得还挺好的,但是最近班里做了一次桌位大调换,他的新同桌是个霸道的小男生,总是要求我家孩子听他的。我发觉孩子学得皮了,有时还说脏话,我担心孩子变坏,想着找老师帮他换个同桌,但不知这样做是否恰当?”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群小孩子跟着某一个小孩跑来跑去,对他是言听计从,见此大多父母会焦虑地对自家孩子说,“你怎么总跟着别人跑,自己没主见呢?”潜意识里,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个掌控社交主动权的人,在他们看来,被领导就是懦弱、没能力的代名词。

其实,父母这是在用“功利化”的观点看待孩子的同伴交往。而对孩子来说,人际交往、社会化是成长的需要,成为群体中的一部分,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才是最重要的,不同阶段的同伴交往都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尝试。

如,在学前期孩子看来,在一起做游戏的就是朋友。而4-9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会有不同观点,但孩子还不能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他们仍是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表现在同伴交往中,他们会认为,个人所做的正是他们所想的,自己如此,别人也是如此;对待友谊,他们会要求朋友的服从,认为服从自己愿望和要求的就是我的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小学中年级的孩子才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观点是会有所冲突的,到高年级时,孩子才会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差异,可从他人角度考虑从问题,这时的孩子会更强调互相帮助、有共同爱好等。

可见,对孩子来说,寻求同伴的过程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同伴的行为是孩子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且随着孩子成长,同伴影响越大。父母若发觉孩子学习方面出现许多消极情绪,或者最该做的,是去更多关注孩子的社交生活,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平日里,父母更必要为孩子慎重把关、积极引导:一方面,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不过多干预孩子的同伴交往,切忌对孩子引以为豪的朋友过度批判,而应该注重引导从多角度评判同伴关系,客观认识同伴的优缺点,同时引导孩子发掘同伴身上的内在魅力。

另外,父母可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团体活动,如兴趣小组、社会公益服务小组,既丰富了孩子的业余活动,也让孩子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群,且积极的社团氛围和导向,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积极期望有助于孩子对学习产生积极期待,父母与老师的及时有效沟通很重要

师生关系,是孩子上学后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人际关系。

调查发觉,小学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具权威性的。因此,父母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小学老师的关系,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与幼儿园老师不同,小学老师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肩负着向孩子传递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的重任,因此这个阶段的老师会更严格一些。

同时,小学老师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还对孩子的学业、品行等起着评价和监督作用,这也就是很多父母反映的“老师说一句比家长说十句都好使”的原因所在。

如,一位妈妈这样说:

“最近孩子回到家特别不爱做数学作业,每次检查都能发觉很多错误。老师也在评语中说孩子做作业马虎,不认真。

我跟孩子聊天,发觉他言语中对数学老师颇有微词。以前不这样的,以前他很喜欢这个数学老师的,上课很积极。

后来我了解到,一次课堂上同桌恶作剧在前排同学背上贴了一只小乌龟,同学发觉后偷偷笑,正在上课的老师发觉后以为是他做的,说了他两句又专心上课了。

课后老师了解了具体情况,批评同桌,但并未对冤枉他的事道歉,孩子心里很委屈,自此就对老师心生不满,也不爱上数学老师的课了。我该怎么办?”

研究发觉,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兼具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的特点,即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老师大都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一点小事也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产生消极反应。

正如上面的案例,孩子正是因为在喜欢的老师那里受了挫折、觉得老师处理不公,才导致不爱上那门课。

孩子十分重视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评价,对喜欢的老师常报以积极反应,愿意上老师的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安排的事情做起来会更认真、更专心……反之亦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老师的态度中有很大的情感成分,因此对老师的评价会不太客观,父母在帮助孩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当然,生活中,很多孩子问题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的:如,有的孩子总是仗势欺人,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老师对他恶言相向,相信他的学业成绩也会受影响;如,有的孩子受家庭因素(如父母离异)影响,无心学习,情绪低落,在学校又被老师批评,跟同学又发生小矛盾,导致孩子开始厌恶学校、讨厌回家,结果迷上了游戏……

这个阶段的孩子仍主要受社会因素(家庭、老师、同伴、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有必要为孩子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这样孩子才能吸取能量,健康成长。

相关资讯

学会正确的 “争”与“让”,做豁达宝宝
喜欢“争”的宝宝有很强的占有欲,常给人自私、霸道、难相处的感觉。 喜欢“让”的宝宝不懂表达想法和争取,总在退让和吃亏。 “争”与“让”究竟哪个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 其实,两者缺一不可,而如何掌握好这其
宝宝什么时候开始有嗅觉
想必生过宝宝的妈妈都知道,宝宝在出生后,眼睛发育并不完全。新生儿对光线会做出反应,但是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也只有成人的1/30。那么,刚出生的宝宝是不是就有嗅觉了呢?刚出生的婴儿的嗅觉是怎么样的
生吃太凉,煮熟怕没营养,2岁以下宝宝,冬天吃水果需要加热吗?
北方这几天温度都比较低,室外温度-5度,好多孩子都感冒了。 很多宝妈想给孩子多吃点水果,但是一想到水果那么凉心理就有些嘀咕,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妈妈都会担心,孩子吃了会不会拉肚子?需不需要加热再给宝宝吃?
你凭什么管我的孩子,还管孩子ta妈?
1 假期带女儿坐卧铺火车回老家,睡对面铺的是个年龄相当的小男孩,两个小朋友很投缘,坐床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讲着各自的姓名年龄学校趣事,声音不是很大,就是正常的聊天状态。结果躺我们下铺的人不乐意了,探出头来气
蒙特梭利培养宝宝专注力很牛,赶紧学几招在家练起来
蒙特梭利关于专注力的培养一直很牛,今天分享的妈妈以前是蒙氏老师,她现在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当当,于是在带宝宝的日常,她也会在家运用蒙氏理念,保护好并且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在读她这篇文章时,几乎每一处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