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让宝宝从“模仿”走向独立

发布时间:2020-10-12 09:55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犹如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犹如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让宝宝从“模仿”走向独立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到了2岁,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脸、梳头、推车等,有时甚至有些创造性的模仿,喜欢玩过家家类的游戏。但是,模仿毕竟有好有坏,家长要懂得控制和规避风险。一定要把药品、清洁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3岁之内,有些动作绝对不能让他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让宝宝从“模仿”走向独立

  二、模仿的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儿童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觉,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定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模仿有利于宝宝理解他人的情感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觉,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三、婴幼儿学习从模仿开始

  大一点儿的婴儿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三种类型的行为。其一,婴儿能够跟随成人一起到处走走,到新的环境中进行探索。这个时候,婴儿也有能力跟随着一个移动的玩具,并自己摸索着返回。其二,婴儿模仿已经熟悉的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通过模仿能提高这类行为的发生。比如和婴儿一起玩平等交换的游戏,他随后就会想到要把玩具送给其他人。其三,婴儿通过观察其他人,能够模仿学会一些新的行为并且有自我创新。比如上面实验中拉哑铃的例子,婴儿自己发明了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拉同一端的动作。这类模仿行为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是很需要的。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并进行迁移和创新,学习新的词汇。

相关专题: 沟通兴趣

相关资讯

俞敏洪:给孩子成长的天空
面对当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兴趣的问题,俞敏洪认为,很多问题出在家长。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沟通交流,不能给孩子设置一些不可完成的目标,不顾孩子的爱好安排学习内容,不顾具体情况提
孩子春节后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
春 节浓浓的年味儿还未散尽,孩子们即将重返幼儿园。一些孩子能在较短时间里,就开心地融入到幼儿园集体中,并将心中那份节日的甜蜜与大家分享;而有一些孩子则仍然留恋于自由自在的假日生活及春节热闹、温馨的气氛
宝宝到底吃没吃饱,从这4点可以看出
或许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给宝宝喂奶后,以为他吃饱了,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哭闹,于是开始怀疑是不是之前那顿没喂饱他。 虽然宝宝现在还不会说话,但你其实可以通过“四看”,观察他是不是吃饱了。 一看:吃奶的表
宝宝厌奶怎么破?发觉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
哪些不是真正的“厌奶”? 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吃的少。每个孩子的胃口大小是不同的,不要和其他孩子比,不要完全按照体重公式算奶量。判断奶量与否足够最关键的是尿布,一天有6块以上尿布就是正常的。 宝宝瘦也不一
如何与各年龄段的孩子相处
按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身心特点。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家长培养稳定而亲密的 亲子关系 ,也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何与各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小编按年龄为各位家长作分段解读。 2岁以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