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之1-10条

发布时间:2019-06-09 14:57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为,由老人带孩子不是最佳选择。必竟隔代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观念,和年轻人大不一样。溺爱孩子是老人最常犯的大忌,为此很多家长都认同一个观念:千万不要让老人带孩子,老人带孩子虽能给自己减轻负担,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十分不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为,由老人带孩子不是最佳选择。必竟隔代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观念,和年轻人大不一样。溺爱孩子是老人最常犯的大忌,为此很多家长都认同一个观念:千万不要让老人带孩子,老人带孩子虽能给自己减轻负担,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十分不利。

家长所说的上述现象和观点应该说都是事实,都没有错,但现实条件往往不允许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毕竟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活的脚步越来越急,忙事业、忙应酬、忙加班、忙出差......种种事务让大多数年轻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带孩子,因此带孩子的任务别无选择地落在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这样就给很多父母造成了既无奈又矛盾的心理。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无奈和矛盾。家长对隔代教育的排斥源于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全面,他们只看到了弊端,却没有看到优势,因此就更谈不上充分利用隔代教育的优势了。

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祖辈带孙子,其实好处多着呢: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养育方面,老人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预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充分预防;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长时间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亲”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让老人看孩子还能使父母安心、踏实地去干工作、干事业......

总之,隔代教育的好处其实并不比弊端少,但很多家庭却没有好好利用。因此,我们说,在失败的隔代教育中,真正的错不在老人,更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没有为老人开展良好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没有引导老人发挥自己的优势。

隔代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父母在外地工作,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生活由老人全权负责;另一种是父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养育孩子。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父母都要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老人只能是辅助。如果与孩子分隔两地的父母只因为不能常见到孩子,就让老人全权负责,不去关注孩子的教育,不和老人就孩子的生活、成长进行沟通、交流,就是不称职的父母。

因此我们说,在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不仅有时刻关注、教导孩子的责任,还有为老人和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引导老人走出教育误区,正确施教、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责任。

如何让老人发现自己的教育失误?如何提醒老人而不伤害其感情?如何让老人主动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如何让老人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在下面都能找到答案。

1.孩子的事到底谁说了算?--以父母为主,以老人为辅

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颗心都牵挂孩子,每一双手都呵护孩子。毛泽东曾说,人多好办事。在全家齐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了精心的照顾。但是,人多矛盾也多。虽然大家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各人的经验、判断、做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应该吃清淡的饭菜,而老人认为盐吃少了人就没有力气;父母想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让孩子的学习更好,而老人认为不能把孩子累着了。这时,谁说了算呢?

当孩子拥有判断能力的时候,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听孩子的。但在孩子还不懂得作出选择时,应该由父母做主,老人提供参考意见。养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二是“育”。“养”仅仅指孩子的身体发育,属于物质层面,因此父母和老人都能够胜任。而“育”属于精神领域,在这一点上,由父母亲自教育,更能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优秀的品格含义丰富,自信、诚实、宽容、独立、谦虚、有爱心、有责任感,等等,都属于优秀的品格。很多老人都具有这些优秀品格,但他们非常溺爱孩子,使孩子错过了形成优秀品格的关键时期。

尤其在隔代教育家庭里,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最为严重,他们爱孙子孙女远远胜于爱子女--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玩就陪着去,甚至为孩子护短。这种教育丝毫没有考虑孩子在身体营养、心灵成长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导致孩子不能全面发展。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曾在广州举行“中国宝宝纪录”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

广州市儿童健康研究会主任李凤芝的调查数据表明,虽然目前大部分孩子在体格方面都能得高分,但在心理健康和相关能力上却不及格。李凤芝指出,这是由于“很多年轻的父母工作太忙,教育权完全lsquo;放权'给老人,但老人容易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幼儿容易过于lsquo;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任性等不良个性”。可见,这种教育是失败的,不可能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好孩子。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姚宗桥说:“孩子从0岁到6岁是个很关键的习惯形成时期,父母的参与尤其重要。其间爷爷奶奶只能帮忙照看孩子,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那么,由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许多父母也溺爱孩子,但程度比老人轻得多,加上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较高,适应能力、理解能力较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较新,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由父母肩负主要的教育责任,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以及孩子自身特点的品格优秀的好孩子。但在隔代教育家庭中,这种做法执行起来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距离遥远。许多年轻父母在城市上班,孩子留在老家,完全由老人带养。遥远的距离使这些父母无法亲自教育孩子。没有了父母的严格要求,孩子便懒散和放任起来。加上老人身边最亲的就是孩子,于是就对他们百依百顺。在过度的宠爱之下,孩子的品格越来越坏。

二是时间和精力太少。有些父母想亲自教育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于是把老人接到城市,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虽然孩子就在身边,但是这些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因此,隔代亲的现象仍然严重,孩子受老人的影响较大。在老人溺爱和护短的情况下,父母仍然难以培养孩子具有优秀的品格。

三是难以和老人沟通。一些父母意识到了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想和老人好好沟通,但是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些父母不好意思,觉得指出自己父母的错误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有些父母没有沟通技巧,不仅弊端没有消除,反而产生了新的家庭矛盾;有的老人明白了儿女的意思,但是出于面子问题,明知自己错了,却不改正;有的老人由于知识结构、语言技巧、观察能力的不足,想纠正错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

四是经验不足。目前,我国部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小时候由于父母溺爱,本身就存在各种人格问题,所以意识不到老人的一些错误。加上没有育儿经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难免犯各种错误。因此,孩子的优秀品格难以形成。

由于以上四种困难,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难度极大,但只要坚持以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老人辅助教育,这样是完全可以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孩子的。

北京有一对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请奶奶来照顾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穿衣、穿鞋、系鞋带、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全部一个人揽下来。上学、放学的路上,奶奶还替他背书包。

没过多久,老师就找父母反映孩子的问题,比如东西掉到地上不会捡、鞋带松了不会系、红领巾松了不会系、衣服丢了都不知道......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父母开始留心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奶奶的做法。他们想法很明确:不能再让奶奶这样带养孩子了,但是怎么处理呢?是告诉奶奶不要再娇惯孩子,还是把奶奶送回老家呢?他们觉得奶奶太爱孩子了,只要看见孩子,奶奶就会不由自主地娇惯孩子,还是让奶奶暂时回老家去最好。

可是怎么跟奶奶说呢?当初可是自己请她来的啊!叫她回去,父老乡亲会不会瞧不起她,说一些风凉话呢?想到这些问题,夫妻俩谁都不好意思开口,但是看着孩子被娇惯得没有一点独立能力,父亲最终鼓起勇气,婉转地把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经儿子提醒,发现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奶奶默默地点了点头。

父母开始亲自教育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们都会提醒孩子把书包收拾好,不要第二天早上再急急忙忙地收拾;早上一起来就叫醒他,教他穿衣、穿鞋、系鞋带......一段时间下来,孩子逐渐改掉了那些坏习惯。放暑假的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于是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回辽宁老家住了一阵子,去体验了一下农村的生活。孩子回来之后,父母发现以前那些改掉的坏习惯又回来了!一问得知,爷爷奶奶又开始娇惯孩子了。从此以后,父母再也没有让孩子单独回老家生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发现隔代教育的问题并不难,难在如何处理。爱孩子是老人的情感需求,但是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让孩子脱离这个溺爱的环境十分迫切,父亲由此鼓起勇气劝奶奶回老家。亲自教育孩子之后,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勤劳的人。奶奶看到孩子的成长,也没有计较父母的决定。

坚持以父母为主、以老人为辅的教育方式会遇到很多问题。总的来说,父母一要有勇气,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延误了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二要摆明利害,让老人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老人爱孩子,就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将来无法在社会立足的人,因此会尊重父母的决定,主动卸下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由父母承担起主要责任,既能保留隔代教育的优点,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因此是解决隔代教育各种问题的核心。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多种多样,解决方法也必须有针对性,这些将在后文中一一讲述。

2.工作太忙了,顾不上孩子--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

都说现代人活得太累,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不是吗?事业、住房这两座大山就已经让城市人不堪重负,倘若上有老下有小,就更加苦不堪言了。在所有觉得累的现代人当中,年轻父母最累,为什么呢?

大多数年轻父母的事业刚刚起步,好比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难免磕磕碰碰,经常摔倒,因此需要年轻父母集中精力把这个“孩子”带好。在家里,他们还要面对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比另外一个“孩子”更难对付,因为年轻父母没有一点带孩子的经验,经常在孩子哭闹时束手无策。

他们通常顾此失彼--顾上了事业这个“孩子”,就顾不上家里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已经把年轻父母搞得心力交瘁了,可是,房子、老人的问题让他们难上加难--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责任,无奈有限的积蓄只能买来狭小的房子,加上房贷不低,年轻父母被搞得焦头烂额,他们只有拼命工作,首先解决经济上的压力,于是,年轻父母都非常忙碌。

忙碌的工作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会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为人父母者,总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这带来的快乐是金钱的增加、事业的成功所比不了的。可是,年轻父母不得不牺牲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换来事业上的发展。

为了工作,许多年轻父母把孩子送回乡下,完全由老人带养,夫妻俩则住在城市,齐心协力,不断创造财富。在乡下,老人成为孩子最亲的人,孩子成为老人的情感寄托。

在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的情况下,孩子对老人的依赖特别强,而老人也把对子女的思念转移到孩子身上。于是,隔代亲的现象产生了,孩子跟老人比跟父母亲得多,每到年底见到父母时,不免带有一种令父母心痛的陌生;而老人对孩子格外迁就,总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这种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失去了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导致无法形成优秀的品格。

年轻父母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许多父母认为,当下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孩子一起生活,于是暂时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抚养,等经济条件好了,再把老人和孩子一起接过来,全家团圆。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但是,等经济条件好起来时,父母可能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孩子一旦形成了顽固的恶习,将很难纠正。而且,没有亲子时间,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心理。

年轻父母小时候大多生活贫苦,苦尽甘来之后,他们很自然地认为:自己小时候没享受到的幸福,一定要让孩子享受到。这种心理就是补偿心理,在它的驱使下,许多父母不停地给孩子买玩具、做好吃的饭菜、穿名贵的衣服、睡软绵绵的大床......这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对正确教育孩子形成一股强大的阻力。甚至,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就把想好的教育计划抛到九霄云外。

因此,有条件的父母应该尽早和孩子一起住,就算忙于工作,也应该在自己的看护下,让老人带孩子,以便及时减少隔代教育的危害。那么,忙碌的年轻父母如何处理工作和教育孩子的关系呢?

我们认为,父母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与工作相比,教育孩子是一项更加重要、更难完成的事业,是每一对父母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是每一对父母必须承担的重任。那么,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怎么教育好孩子呢?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父母既做好工作,又教育好孩子呢?我们建议父母平时留意老人对孩子的影响,周六、周日多跟孩子在一起,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及时纠正,没有就鼓励他继续发扬优点或引导他养成新的优点。

周一到周五,许多父母习惯于把白天没做完的工作拿回家来做,那么,当孩子打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放下工作,和孩子逗乐一番,还是请走孩子,继续忙碌呢?无论作出哪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

选择前者,可以增进两代人的亲密关系,但是工作的思路被打断了;选择后者,工作几乎不受影响,但是和孩子的距离拉远了。父母该怎么权衡呢?要工作,还是要孩子?这是一种残酷的选择,但是现实不得不逼着父母作出选择。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方法是父母要调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家里加班的事常有,大人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能理解,这是父母左右为难的原因之一。在孩子眼里,家庭是一个制造欢乐的场所,孩子见了父母,没有不乐呵呵地走上前,央求父母亲一亲、抱一抱的,这是血缘关系使然。

假如父母在家里加班,投入地工作必然导致忘我,因而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不要在家里工作,工作没做完,应该在公司加班,做完了再回家。回家后,父母应该尽到父亲和母亲的责任,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谈工作,因为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心里没有自己,从而转投老人的怀抱,形成隔代亲。

到了周六、 周日,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去户外游玩。平时,孩子要上学,父母要上班,两点一线的生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太单调了,全家人的内心都十分渴望到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充分放松身心。而且,接触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动物的繁殖、变异、争斗、习性,等等。在大自然中学习这些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亲切,效果比看教学挂图或者标本要好得多。

大自然蕴涵着美,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能从它们身上发现美,比如绿油油的稻田、怒放的野花、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的溪流、辛勤采蜜的蜜蜂、蝉的鸣叫、奔跑中的飞禽,等等。它们可以美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还是孩子活动的天堂,在这里,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现。玩水、玩沙子、捉蝴蝶、捕蜻蜓、爬树、荡秋千等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忘掉烦恼,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可以看到种种生命迹象:小草竟然可以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看似枯萎的树木到了春天竟然长出了嫩绿的新芽;狂风暴雨之后,树木依然屹立不倒......看到这些迹象,孩子的心灵将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会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自己充满信心。

大自然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课堂,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带孩子到公园、郊区等视野开阔的地方畅玩,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一对父母在孩子6岁的一天全家人去爬山。爬山有很多条路,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探险精神,没带他走石梯,而是走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了两个多小时,一家人终于到了山顶。拍照、休息之后,他们准备下山。孩子爬累了,嚷着要坐缆车下山,妈妈就对他说:“缆车是给懒人坐的,可是,你是一个懒人吗?”

孩子使劲地摇着脑袋说:“当然不是啦,如果我是懒人,我就会坐缆车上来,而不会一步一步地爬上来了。”

“对了,既然你不是懒人,就不要坐缆车。在山脚下的时候,你说要自己爬上来,结果真的自己爬上来了,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勇气的小男子汉,爸爸妈妈都很佩服你。现在,你也应该自己走下去。上山的时候,你是一个小男子汉,怎么这么快你就变了呢?”

孩子“刷”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上山的时候我是一个小男子汉,下山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男子汉!”

“这就对了。不坐缆车还能省下一笔钱呢,既然你下山的时候也要做一个小男子汉,妈妈就把省下的钱给你买玩具作为奖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山上的时候体力充沛、兴致勃勃,一路上景色美不胜收,脚步自然轻快。到了下山的时候,体力有了很大的消耗,兴致也不那么高了,沿途的美景上山时早就欣赏过了,因而很容易产生坐缆车下山的想法。

孩子的体力本来就不充沛,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爬上山之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要坐缆车下山是再合理不过的想法了。但是,这对父母认为这是锻炼孩子意志的好机会,于是巧妙地激发了孩子的斗志,让他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考验。

大自然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还能引发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是父母减少隔代教育危害的好去处。因此,在时间充沛的周六、周日,父母应该把工作放一放,把教育孩子提上日程。除了全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同龄人的世界里,孩子的身心同样能舒展开来,父母同样能发现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工作和孩子虽然很难两者兼顾,但是,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能推卸,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不能错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不能觉得带孩子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应该尽到父母的责任。

在工作和教育孩子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父母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甚至应该牺牲一部分工作时间来照顾孩子。父母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亲子时间,尽最大努力把教育孩子这件大事做好,争取工作和教育孩子这两项事业都取得胜利。

3.孩子不在身边怎么教?--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

在忙碌的年轻父母中,有一部分父母的确没有把老人和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的经济实力,他们大多数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和孩子短暂相处,其余时间都只能让老人带孩子。那么,这些父母如何防止老人溺爱孩子而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性呢?

我们建议这些父母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虽然这些父母不能天天见到孩子,但是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及时纠正孩子走偏了的脚步。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忙碌的父母较为轻松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呢?

在通信网络遍布全球的今天,距离不再是阻隔亲子联系的障碍,冷漠才是亲子关系变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即使不能亲自教育孩子,也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其无法施行亲子教育,所以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难度也要大得多,要付出的精力比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母要大得多。

保持适度的联系是维系亲子关系的方法之一,也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动态的方法之一。这里说的“联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写信、打电话,还包括网络相册、视频聊天等新颖的通信方式。微软为了推广其新版操作系统,曾作过系列广告,这些广告都有一个特点:主角都是孩子。

有一个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说,一边独立操作电脑,把最近的照片传到相册里,和远方的父母分享成长的喜悦。这说明,孩子具备了独立操作电脑和远方父母保持联系的能力,而年轻父母在工作中也几乎都能接触到同样的网络通信。此,即便相隔遥远,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通信平台,及时听到、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在长时间见不到对方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一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是“遥控式”亲子教育的重要基础。

接下来,父母如何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呢?实际上,由于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遥控式”亲子教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直接作用于孩子,二是通过给老人灌输父母的教育思想来间接作用于孩子。

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意思是,通过可见、可听的通信方式引导孩子形成优秀的品格。在众多即时通信方式中,视频聊天是首选。在视频聊天的过程中,父母的话语和身体语言都能够被孩子轻松捕捉到,因而具有最好的沟通效果。父母还能看到孩子率真的、细微的举动,通过孩子的言行,父母能观察到自己一个寄予厚望的眼神、一句富有教育意义的话、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根据孩子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的手段和轻重程度,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视频聊天是“遥控式”亲子教育的最佳途径。

视频聊天是动态的教育手段,倘若结合静态的网络相册,教育孩子的效果将更加理想。相册可以提供静止的记忆,供父母和孩子不断回想,以增进亲子关系和教育效果。

有一对父母工作特别忙,所以把孩子留在老家,夫妻俩在城市打拼。他们一年才回老家一次。每次见到孩子,母亲就冲过去抱起来,舍不得放下。父亲也是思子心切,不忍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于是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配上摄像头,装上网络,然后教孩子用聊天软件。小孩子学东西就是快,一会儿就会用了。

一年才能见孩子一次,母亲夸孩子都来不及,因此很少批评孩子的缺点,而父亲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想方设法在短暂的相聚里尽可能多地纠正孩子的缺点。

过年了,市里很热闹,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到市里逛街。有一条街专卖吃的,有很多大排档。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就不停地求父母给他买。父亲一一满足了孩子的胃口,当他把新买的羊肉串递到孩子手上时,看见孩子随手把刚吃完的糖葫芦棒丢到路上。

尽管地上很脏,有很多竹棒、木棒,但是父亲觉得孩子丢的那根最刺眼。长时间在城市生活使夫妻俩养成了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因此,看到孩子随手丢垃圾,父亲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把糖葫芦棒捡起来,放到孩子手里,说:“乖乖,你看地上脏不脏啊?”

孩子低头一看,顿时晃着脑袋说:“太脏啦!太脏啦!”

“假如你把这跟棒子丢到地上,是不是更脏了呢?”

“当然啦!”

“地上脏了,裤子就很容易踩脏,奶奶和妈妈就要使劲洗才能洗干净,那样奶奶和妈妈会很累的,奶奶和妈妈这么疼乖乖,乖乖还要她们那么累啊?”

“不要!不要!”孩子一边说一边摇头。

“那应该把棒子扔到哪里去呢?”父亲一边说一边朝不远处的垃圾桶指了指。

“扔到垃圾桶去!”

母亲乐呵呵地把孩子抱到垃圾桶边,孩子弯下腰把糖葫芦棒丢进了垃圾桶。在一旁的父亲抓住时机,用数码相机拍了一张照片。

回去的时候,孩子已经忘记了父亲的话,在车上又开始乱丢东西了。这时,父亲就把刚才拍的照片调出来,讲起了刚才的故事。孩子想起来后马上就不乱丢东西了。父亲趁机说:“要是在车上有垃圾,就先装在袋子里,下车了再扔到垃圾桶里。”孩子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

春节假期很快就过去了,临走前,父亲特意叮嘱老人,要把孩子的不良习惯统统说给他们听,当天发生就当天说,老人看到儿子教育孩子的效果不错,因此非常支持。

和城市相比,农村的环境还是差一些,而且人们对此也不重视,孩子的奶奶对乱扔垃圾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不久就把父亲的教导抛诸脑后,恢复了往日的坏习惯。父亲知道后,想来想去,终于计上心头。他在网上建了一个相册,把春节回家拍的照片都上传到相册里,然后对老母亲传授了一个计策。

父母思念孩子,孩子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没过多久,孩子就打开相册,一边看照片,一边乐呵呵地想起和父母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和孩子一起看相册。他们一边看,一边说当时的情景。当看到父亲拍下孩子把糖葫芦棒扔到垃圾桶的照片时,奶奶不失时机地说:“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爸爸为了表扬你不乱丢垃圾拍下来的。你今天又把掉到桌子上的菜弄到地上去了,搞得地上都是油,你自己还差点摔倒了呢!”

孩子一听,脸红了,他觉得不应该忘记爸爸的教导,也不应该让奶奶好辛苦才把地上的油清理干净。虽然孩子没说什么,但是奶奶已经看出他的决心来了。果然,孩子以后再也没有乱丢东西。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两次教导就能做好的,尤其是一些顽固的坏习惯,需要家人反复教导。而对于一年才能见孩子一次的父母来说,仅凭春节回家的时间是不可能亲自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必须善于借助美好的记忆以及老人的引导等间接作用。

网络相册是间接作用较好的体现,它比不停地打电话回家,在孩子耳根唠叨同样的话起的直接作用要大得多。话说多了,孩子就会烦躁,而将记忆凝结在一张张精心设计的照片里,将对孩子产生无言的启迪。倘若加上老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将会下定决心自行纠正顽固的不良习惯。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相结合,可以使孩子不在身边的父母取得“遥控式”亲子教育的最大效果。通过视频聊天、网络相册以及老人的正确引导,距离不再是阻隔亲子教育的障碍,父母依然可以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依然可以培养出孩子优秀的品格。

而新型的通信方式还可以让孩子及早掌握现代生活、办公所依赖的电脑、网络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即使孩子不在身边,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忧老人会宠坏孩子,只要父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就能大大消除隔代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危害,给孩子优秀的品格。

4.为什么从来没有开过家长会?--父母才是家长会的主角

紧张的商务会议结束了,张先生急忙收拾好笔记本,准备回公司向主管汇报。路上,合作公司的一位主管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那孩子太让我操心了,老师几乎每个星期都打电话来家里,反映孩子的各种问题,光家长会,这个学期我就已经参加过三次了,真是搞得我分身乏术啊!”张先生一听,猛然想起来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家长会。

张先生的孩子正在读一年级,上小学以来,由于工作繁忙,张先生很少问及孩子的学习,只听奶奶说孩子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也就不担心孩子的成长,渐渐地就忘记了还有家长会这回事。

现在听合作伙伴这么一说,才觉得有点不对劲:孩子缺点多,老师自然要电话来访甚至家访,开家长会时也会直接指出来;孩子优点多,老师也会在家长会上表扬孩子,以便其他家长学习。可是,没有参加过家长会,这算怎么回事呢?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带着这些巨大的疑问,张先生整个下午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下班后匆忙赶回家。

回到家里,张先生看着趴在奶奶身边看书的儿子,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直到吃完饭,大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他才提起这件事情:“快上二年级了,你们班还没有开过家长会吗?”孩子一听,条件反射般地往奶奶身上靠,奶奶则吓了一跳,没说一句话。张先生觉得不大对劲,怎么一提家长会一老一小就吓成这样呢?里面肯定有问题。但他没有逼问,而是第二天向孩子一位同学的家长打听了一下。

“家长会?都开过两次了!对了,两次都没见到你,都是你孩子的奶奶跟着去的。你孩子说你生病了,我本想打电话问问,谁知事情一多就忘记了,原来你啥都不知道啊!”张先生顿时明白昨晚一老一小为什么被吓住了,他想:“原来两次家长会他们都瞒着我呢!可是,为什么要瞒着我呢?”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和张先生有同样遭遇的父母不在少数。孩子为什么瞒着父母,让老人参加家长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害怕。孩子害怕些什么呢?

在孩子看来,虽然能够天天见到父母,但是距离十分遥远,因为父母很忙,很少关心自己,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后,父母更少关心自己了,于是产生一种疏远感,因疏远而产生畏惧。在孩子眼里,忙碌的父母是那么陌生,即便偶尔关心一下自己也显得是应付了事,甚至关心不到点上。久而久之,父母变成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年轻父母大多属于白领阶层,工作繁忙,在工作中形成的接人待物的方式,会不自然地移用在家庭里。工作上一丝不苟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其他父母严格;在单位受了批评,回到家很容易找孩子撒气,即便情绪控制力较强,脸色也不会好看,亲子活动也会骤减。

在许多父母看来,这些都是一些不经意的举动,毕竟目前各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但孩子无法理解职场上的琐事,因而在孩子看来,这些举动犹如风云突变,又如暴风骤雨,会对天真的心灵造成不小冲击。加上孩子自制力不强,往往会把父母的举动放到“爸爸不理我了”、“妈妈不爱我了”的层面上,因此非常害怕父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

孩子害怕父母,最主要的不是上面所讲的两个方面,而是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各方面表现如何、听不听话是父母比较关心的事情。三者之中,学习是父母的头等大事。

孩子要起床上学了,父母宁愿上班迟到也要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到学校;孩子对枯燥的内容不感兴趣,父母便买来各种营养品,妄想从生理上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放学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小太阳转,把上课的事情问个详详细细;孩子要做作业了,父母都怕打扰孩子,躲到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电视不敢开,说话声小得像蚊子一样;孩子作业做完了,父母要拿过来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生怕孩子做错题目被老师批评......

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如此关怀备至,子女的成绩稍微不如意,便会引起父母的抱怨,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家庭“地震”。孩子的成绩低于班级的平均分,父母便忧心忡忡;孩子排名靠后,父母便心急如焚;孩子有一科不及格,父母便大发雷霆;孩子留级了,家里便电闪雷鸣;孩子不想上学了,家里便山崩地裂......不只是孩子的父母,老人也会加入到引发“地震”的“力量”中来。

正如马有失蹄,学习成绩一直上升的孩子如凤毛麟角,偶尔分数低了,并不能说明孩子偷懒了、变笨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比如身体不适,又如状态不佳,等等,但是父母往往不加以分析,抱怨就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孩子喷成“落汤鸡”,孩子当然害怕父母批评自己,更加害怕在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一起批评自己了。

那么,为什么让老人去开家长会,孩子就不害怕了呢?首先,和回到家依然很忙碌或者板着脸的父母相比,老人的亲和力要大得多,主要原因是老人的压力比其父母要小得多。其次,孩子上学放学都由老人接送,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情感远比父母亲密,这就是隔代亲。

再次,很多老人喜欢为孩子护短,孩子因而不怕在家长会上受到老师的批评。基于以上三点,很多害怕批评的孩子都冒险撒谎,说父母出差了、生病了,不能来开家长会,于是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拉到学校。老人呢?很多老人认为小孩子嘛,犯点错是正常的,父母不必老是批评孩子,于是和孩子配合,演了一场场成功的戏,祖孙两辈人把父母蒙在鼓里。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核心,而家长会是家长和老师直接交流的宝贵平台。在家长会上,父母能够直接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而老师也能结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提出全面、有效的改正方案。因此,父母是绝对不能不参加家长会的。那么,父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又说服老人把宝贵的机会让给最需要的人呢?

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从老人身上入手,父母要让老人明白以下几点:

一、参加家长会是父母的权利,老人不能剥夺这项权利。老人是长辈,但不是家长,家长的事还需父母负责。

二、父母参加家长会的目的,是把孩子的学习搞好,让孩子各方面表现优秀。尽管在家长会上可能批评孩子,但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希望孩子进步。

三、老人不忍心批评孩子,会耽误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养成优秀品格的黄金时期。尽管老人溺爱孩子,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已经成功养大过一代人的老人最终会接受儿女的意见。

其次,父母要改变自己,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再害怕父母的批评,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孩子害怕父母参加家长会的问题。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批评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呢?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尊重孩子。孩子犯错,并不能说明他是坏孩子,他犯的许多错误都是无心的,只要知错能改,父母就应该停止批评。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喜欢把孩子臭骂一顿,这固然可以让父母出一口气,但是孩子会觉得十分难堪。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打折扣,随着父母斥骂次数的增多,家庭不和谐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最终导致两代人生活的距离很近,心灵的距离却十分遥远。

二、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在朋友聚会、家长会等人多的场合,切忌当面批评孩子,这会让孩子颜面无存,以后在同样的场合就会抬不起头来。正确的做法是等亲戚朋友走了之后,父母和孩子心平气和地好好谈一谈。

三、对事不对人。孩子犯错之后,心里会非常紧张,心灵处在崩溃的边缘,生怕父母严厉批评自己而不再喜欢自己。这时,倘若父母语气过重,或者方式过于强烈,都会让孩子产生误解,孩子脆弱的心灵就会破碎。因此,父母除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还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一件事情并不会导致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孩子才会获得巨大的力量,促使他改正错误。

四、在错误中发现优点。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错误,孩子所有事情都做错的可能性较小,这时,父母不要轻率地全盘否定孩子,而要仔细分析,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肯定其中做得对的地方。在批评孩子缺点的同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会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对和错的鲜明对比之下,孩子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积极地保持自己的优点。

五、首犯必须批评。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之家”的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夏洛特.梅森认为:“当儿童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必须制止他,只需给他们一个表示遗憾的眼神就可以了。”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精神会特别紧张,父母及时批评孩子,会给孩子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许多父母对孩子屡教不改感到迷惑不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作出恰当的批评。

六、不要翻旧账。唠叨是许多父母的毛病,他们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搞得孩子脑袋都快要爆炸了。唠叨是不对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唠叨,更是不对。许多父母唠叨的时候喜欢“忆往昔”,把孩子以前犯的错误,不管有没有改过来,都一股脑儿说出来。

他们以为这样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实不然,说得越多反而越说不清楚,效果比不上三言两句把话说明白。而且,翻旧账会让孩子迷失,让他们搞不清楚哪些已经改过来了,哪些要尽快改过来。最重要的是,唠叨本身就让孩子十分反感,用它来批评教育孩子,其效果可想而知。

七、引导孩子自我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是批评的初级阶段,引导孩子自我批评是批评的高级阶段,其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时机恰当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作一番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

八、批评错了要道歉。由于时间匆忙、知识水平等各种原因,父母的批评不一定都是对的,有时会产生误会,有时会做错事情。这时,父母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一来自己的形象会大受影响,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勇敢地向孩子道歉,会使孩子明白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孩子会仿效父母的做法,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遵循了以上八大原则,父母批评孩子的做法就会得到老人和孩子的认同,批评的效果会有很大提高:老人为孩子护短的情况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孩子不会从内心抵触父母的批评,慢慢变成一个不害怕批评、虚心接受批评、耐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有了这两点改变,父母会变成家长会的主角,在与校方的沟通中引导孩子在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5.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了--理性认识“隔代亲”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老人和孩子非常亲密,父母夹在中间,跟老人和孩子的关系相对显得疏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该浓浓的亲情变淡了呢?父母该怎么面对这种现象呢?

一亲一疏,两种相对的亲情存在于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是和父母的成长轨迹有密切关系的。当下的年轻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意识形态普遍存在叛逆心理,这是孩子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一是因为父母的意识形态更强,比如对子女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格等;二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获得叛逆的成果--其成果不用和兄弟姐妹分享。基于独生子女叛逆性更强这种现象,当下,年轻父母和老人的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虽然这种状态随着儿女当上了父母而有所缓解,但小时候较为疏远的关系仍然是隔代亲产生的原因之一。

父母在外打拼,老人和孩子在老家生活,大多数隔代教育家庭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和时间疏远了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大多数父母一年才回一次老家看望孩子和老人,如果夫妻是两个地方的人,则有可能两年才能看望双方老人一次,而难得的一次机会时间又非常短暂,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因此减少了几分。

另一部分有条件把老人和孩子接到城市一起生活的父母,因为增加了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因此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是交流的时间很少。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都导致了隔代亲的产生。

在照顾孩子这方面,当下的许多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身为独生子女,独立性本来就不强;二是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因此,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由老人来带孩子。这样一来,父母能够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但是少了很多亲子时间,孩子自然和父母疏远起来。而老人天天照顾孩子,祖孙两代的关系自然亲密起来。

基于以上多种原因,隔代亲将长期存在于隔代教育家庭中。身为父母,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尽孝道,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带养孩子,心里面自然充满了愧疚感,同时渴望改变隔代亲的局面,使三代人既同堂,又同乐。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面对隔代亲呢?

隔代亲的产生有较多的现实因素,它们是父母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考虑隔代亲的问题。首先,所有父母都想让孩子在身边成长,迫于经济压力才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因而隔代教育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

其次,老人在乡下十分寂寞,有了孩子,生活就多了很多乐趣,因此,隔代亲满足了老人的感情需要,父母必须正视这一点。再次,对于孩子而言,长辈的关怀极为重要,在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怀的情况下,老人的爱尤为重要,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成长,更是感情上的慰藉。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建议父母不干扰隔代亲,让祖孙两代人其乐融融地生活。但是,隔代亲毕竟不利于父母和老人、父母和孩子之间培养感情。因此,在尊重老人和孩子感情需求的情况下,父母应该通过沟通,增进和老人、孩子之间的亲情。

大人之间的沟通还是比较容易的,老人和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沟通也相对容易,最难的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因为缺乏沟通和不善于沟通,许多父母和孩子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从而加剧了隔代亲,甚至扭曲了隔代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呢?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工作忙,忽略了孩子的感情需求,而老人空闲时间多,因而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父母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不懂得了解孩子内心的方法,从而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相比之下,老人在这方面比父母要强得多。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好好沟通呢?我们认为,父母首先要懂得倾听。

美国一位大牌主持人曾经主持一个和孩子对话的节目,很受父母和孩子的欢迎。有一次,她问一个孩子:“假如你是一辆客机的机长,在一次旅行中,飞机突然出现问题,没有燃油了,你怎么办?”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就第一个跳伞,让他们等着我。

相关专题: 家庭教育心得

相关资讯

青春期孩子的变化有多大 90%的家长表示不知道
青春期孩子转变90%家长不知,你或许已经觉察到了孩子的变化,当孩子变得没有从前顺从,听话;当孩子顾意与你唱反调;当孩子处于变声期而自悲,不快乐时;当孩子成绩下滑------ 面对以上的孩子四,五年级所遇到的烦恼
孩子叛逆家长无奈,青春期孩子厌学怎么办?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在我们一直有着美好的憧憬的时候,问题来了,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开始变得脾气暴躁,顶撞父母,甚至打架斗
强势家长为什么会造就弱势孩子?
强势家长与弱势孩子,这种看似讽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常见。一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无奈儿子却是怎么都扶不起来的阿斗;很多有能力的父母,身后却有一个胆小怯懦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非常优秀的父母,却有着
法律咨询离婚孩子怎么判 离婚后孩子的生活将一片废墟
恋爱时,方恨相处时间太短。离婚时,方恨当初瞎了眼。什么样的结一定要离婚呢,法律咨询离婚孩子怎么判。 都说孩子是夫妻的纽带,离婚时,孩子就成为夫妻各自争抢的“物品”了。不过,夫妻感情已经走到法律这一步了
中国儿童情绪管理晏红 一本宝宝家长都终身受益的书籍
想把孩子培养的更有高度更健康,家长必须要学习。学习育儿和教育专家们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无止境,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培养孩子,在他们每一个成长环节中都需要家长们虚心学习。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更优秀,那么今天